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现“暗格” 内藏文物第一章

  2014年5月8日,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,国家石质文物保护“一号工程”——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,工作人员对主尊造像腹部发现的“暗格”及其中的历史遗物进行考察研究。这是大足石刻首次在造像本体发现类似“装藏”所用的“暗格”,已取出陶瓷残件、金箔残片和有形石质残件等历史遗物。

  2014年5月8日,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,工作人员对主尊造像腹部“暗格”进行考察研究。

  取出的陶瓷残件。

  工作人员查看金箔残片。

  封口石砖题记正面、背面均刻字,文字为红色,刻字中有“乾隆四十五年四月立”等文字。

  工作人员修复观音脸部。

  “暗格”位于千手观音主尊像腰部以下至莲台部位,是2008年千手观音造像进行前期勘察时发现,因所处位置特殊,专家和文物工作者推测可能为“装藏”区域。所谓“装藏”,是古代在塑佛像时,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,开光时,由住持高僧把经卷、珠宝、五谷及金属肺肝放入并封上。

  2014年4月26日,因千手观音主尊修复工作的需要,工作人员取出封口石砖,打开“暗格”,发现主尊腹部“暗格”宽310cm ,高90cm,左右进深分别为20.5cm、32.8cm ,已取出陶瓷残件、金箔残片和有形石质残件等历史遗物,目前尚未发现“装藏”物品。

  据初步考察发现,封口石砖题记正面、背面均刻字,文字为红色,刻字中有“乾隆四十五年四月立”等文字,准确记载了距今200多年前的一次千手观音主尊装修事件,并与宝顶山圣寿寺维摩殿佛坛上的碑刻所载之事相同,并可补此碑刻之遗漏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
  同时,“暗格”中取出的金箔残片上可以看见白色的地仗层和多层金箔叠加的现象,和历代修复有密切关系,也佐证了本次千手观音贴金层修复的科学性。瓷器残片与当时人们的佛事活动和生产生活有一定的关系,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,但其质地和具体年代仍需做进一步的检测分析。

  目前,通过内窥镜探测结果表明,该“暗格”内仍有较多填充物,主要为碎石和泥土,以及残缺的瓷件,因为“暗格”空间狭长,部分区域有待下一步考察。

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年间,石龛高7.7米、宽12.5米,造像雕刻于15米至30米高的崖壁上,有1007只手臂,状如孔雀开屏。由于高温高湿气候环境和酸雨的影响,近年来“千手观音”病情严重,很多造像产生渗水、细部风化、岩体断裂、垮落破坏及金箔变色起壳剥落等病害。此次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作从2008年启动,整个修复工程预计将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。